
夢奚出生的時候,因為是女孩,她與家裡的姐姐們的命運一樣,都被送給別人領養。養父母家庭環境不好,說難聽一點,領養來長大了就是要幫忙家事,所以六、七歲就什麼家事都要學會做,當然,那個年代,貧窮的台灣家庭女性都是“油麻菜籽”命。
夢奚沒有好命的童年,她的童年小小年紀就像童養媳一樣可憐,養父母自己沒有生小孩,卻領養來好幾個別人家拋棄的女孩來照顧,大家的命運都一樣。誰也沒有比誰好,姐妹們卻是很相愛的,對養父母也只有心存感激。
夢奚生母家近在咫尺,心理也知道親母的家,就從來只能在路過家門時拼命的往家裡頭望,哪怕是看到父母一眼都會開心一整天。
她親母家有好幾個兄弟,聽說家境是很好的,父親還是土財主,不是嗎?那個年代家裡有大車的沒有幾個,家裡的田地也很多,記得,她養母常常就唸說:奚呀奚,親阿姆有錢也不要你這賠錢貨,所以,在我家有的吃與穿,你就要感激我的好心,不知道有多少家的女孩一出世就被活活用鹽巴給鹹淹死了。
夢奚小小年紀也希望自己有機會上學堂,不過,下輩子吧,她也學會了不要妄想。
15歲養父母就給她入贅了一個男人當丈夫,當時,他21歲,剛服完兵役,一樣是住家附近的人家。
丈夫是個討海人,常常跟船出海捕魚大半個月才回來。年輕夫妻的感情是很好的,雖然不是青梅竹馬,卻是小鎮上有名的“壞小孩”,自小就認識的。
“壞小孩”長大了,是個“好青年”,夢奚的養父母就是覺得他是上進的青年,才決定入贅他來朱家傳宗接代,夢奚養父母有5個養女,只有夢奚最得他們的歡心。
15歲新娘一夜之間成了小婦人,恩愛夫妻在短短7年就生下了三個小孩,第四個孩子轉眼就將要來問世。
天有不測之風雲,在一個陰霾的颱風天,他出海歸航的時候觸礁船沉,三天后只找到浮沉的屍體,呼天嗆地、哀嚎過後,她得面對現實,大女兒六歲,最小的孩子在母體裡育孕中,她手無一技之長,天塌下了她與孩子怎麼辦啊?養父母家可以讓她依靠嗎?
嗷嗷待哺的小孩今後真的又該怎麼辦?養父母說,她丈夫是帶衰運的,只是帶給朱家麻煩,這些小孩由誰來養啊!夢奚才剛平復了喪夫之痛,還得每天面對養父母的冷嘲熱諷,精神快要被肢解了。
她就想,她的責任重了,擋子再重,也要撐下去。她拖兒帶女,大腹便便。每天下午到魚市場幫人點漁獲,賺一點牛奶錢。
很快小四就出世了,是個男孩,就給了鄰家領養。孩子被抱走的第二個星期,那家人就搬到金門去了。
在魚市場賺來的微薄錢是無法養育孩子,夢奚帶了大女兒與大兒子就離開了宜蘭,到台北謀生,她在家裡從小就習慣了做各種家計,開始幫人家洗衣服,後來就自己出來賣滷味、賣麵食,就在台北大同區那一帶。
夢奚的三兒子生來就是要跟養父姓,所以也沒有辦法跟母親一起來台北。
她把老三放在養父母家,心理還是踏實的,因為她知道他是養父家的真正的孫子,是他們的後代,所以得到很好的照顧。
女兒入學前,她改嫁了,嫁給一個逃兵,喪失了榮民資格。她改嫁了,養父母也在情感上為她感到欣慰,畢竟一個女人家,身邊有一個依靠是好的。他是四川人,與夢奚是雞同鴨講,夢奚只會台語,他一口四川腔,婚後也生了三個小孩。
夢奚對後來生的小孩特別的愛護,她覺得虧疚他們。
時間過得很快,兩個前夫的小孩都嫁娶了,也生兒育女,一家人還是住在大同區的大宅院裡。
呵呵,大兒子就是我家華先生。
在兒子眼裡,母親是個強人,手腳乾淨利落,做事很勤快,為人豪氣,所以麵食生意非常好,困難臨頭都沒有鄒下眉頭。她讓不喜歡讀書的兒子拜師學才技,他也不負母親所望,年紀輕輕就學成,自己開了間傢俬行,製作沙發廚具,也幫人裝潢屋子。
因為有母親的協助,他創業異常的順利。18歲就娶親,老婆是日本人,當時她跟著留在台灣的母親一起住,美女一名,華先生驚為天人,但,婚姻也是百般辛苦才爭取到的,也是女方家人的反對,覺得兩個年紀都太小。
無奈,也熬不過兩個孩子的心意就讓他們結婚了。
兒子對母親的想法很不解,他異父所生的小孩個性都很跋扈,母親的施教是要禮讓他們,因為他們很可憐,華先生覺得母親改嫁可憐的應該是前夫所生的小孩才是,畢竟,他們小小就失去了父愛。
可惜,這個道理是說不通的,所以,把疑惑放在心裡,把最好的留給弟妹,聽說,他的日本妻子也是百般受到叔叔小姑的刁難才不得已求去。
可憐,她自己已經是四個小孩的媽媽,忍得下心、捨得嗎?
華先生說,這輩子對妻兒的不是一句抱歉就過去了,他後悔是沒有為了自己的家庭做出適當的抉擇,所以,她一輩子不會原諒他,連孩子也一樣,他都默默承受。
華先生一輩子為家庭為兄弟打拼,所創的業要拱手讓給兄弟,自己退下來幫他們幕後經營。
母親說:就為了她而犧牲吧!將來她走了,你就知道她的苦心與執著。他二話不爭,再怎麼說,他從小沒有爸爸,母親是他的唯一,所以什麼事都是以母親的意見為重,字典裡沒有“忤逆”兩字。
男子生來就是保護媽媽的。
母親退下職務後,就一個人搬回宜蘭老家住,養父母還留了一間老屋給她,還是靠海的透天屋子。
母親搬回宜蘭是她的願望,她希望將來老死在那裡。
母親生前把她養父母三代的墳墓重建得很豪華,舒適感,墳墓就面望老家的方向,她將來走了也要與他們葬在一起。
母親走了,是不是要尊重她的遺願?兄弟要霓牆,經過“擲杯”,母親就是要回到前夫的身邊。
華先生到最後才了解母親這輩子對父親的愛,是至死不渝。
我來了他家,她早已作古了。他母親的故事一遍又一遍的在我的腦子迴響,華先生說母親的個性也很好強,但她為人心地非常善良。她早也知道她將來走後的抉擇,一定會讓那後面三個孩子的不認同,甚至,從此不埝她的墳,她都做好了心理整備,所以她虧疚呀!
那母親唯一留給華先生的老家,在小姑夫妻面對困難的時候賣掉了。也許遺憾,但,華先生知道母親會了解的。
母親留下一枚紅寶石鑽戒,我收著,也收下來很多的感情,這枚戒指有超過一甲子的紀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