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山会是我最后圆的登山方向,梦里不知去了多少回,其实,那魂牵梦萦的也是意识形态的山,非真正的黄山。
我在杭州匍匐了好多天才上黄山,是有很大的心理因素,养精蓄锐不过是希望有很好的状况上山而不影响别人。
回来后,还是每天念絮着如水墨山水的黄山,星罗棋布的黄山怪石,大大小小,横着、竖着,秀丽壮观,在天地间摆起了纯属黄山自己的山峦。
行者在我临行前来了封邮信:黄山去看看也好。五岳归来不看山,黄山归来不看岳。
这句是徐霞客当年在黄山旅行时写下的感想,天下奇峰与千古奇人的相遇,想必也擦出不凡的火花,本来黄山也是道家的道场。
以前读徐霞客的游记,心理也是热血澎拜,他在那个年代(明朝)交通不易,他几乎是靠自己的双脚踏遍中国的偏远高山,他是地理学家,对他来说,游历并不是单纯为了寻奇访胜,更重要的是为了探索大自然的奥秘,寻找大自然的规律。他勘查中国大江南北,留下很多地理的重大贡献,读他的游记,也极为享受,文字朴素与绮丽,就像中国的高山大自然美景。
黄山之美是觅寻与登上了很多世界高山后,特别觉得不同凡响,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的花岗岩山体,经过日月星辰,冰川时期的洗礼,如海的瑰丽山峦,山石峥嵘,四季不同的变幻山色,不管什么时候来都会有不同的景观收获。
我来了,与从巴黎回来中国探亲的朋友及北京来的朋友在浙江会合,漫游了几日浙江省份的一些地方,才去实践黄山的信约,这还是10多年前在巴黎时守下的盟约。
喜欢登山的朋友大概都不会喜欢阶梯的山路,黄山的阶梯不下万阶,实在不是容易上下,我的左脚膝盖软骨破裂,今年四月间动手术缝合过,还在治疗中,医生不赞成我再去做登山的活动。
(这就是闻名遐迩的迎客松,不过,松已经被雷劈死了,现在的这棵乃人工所造,还在修复中,也是按照原来的松造树,几可乱真呀!)
我也是有准备而来,出门前几个星期都在山区走动,那几日在杭州也是做着上下爬阶梯的动作,尽量走路,减少搭车的几率,到达黄山,还报名去黄山附近先登山看了几个经典名胜。也感谢那个训练,第二日的黄山行程还可以勉强的完全,不过,辛苦了双脚,也感恩两位年纪都比我大很多的朋友,一路的照顾。
黄山最高峰达海拔1864米,也没有大马的大汉山高,大汉山的一个景点也美如黄山。
黄山对我们的到来好象是特别的眷顾,报名上黄山时天气报告是阴雨天,结果,来两天都是艳阳高照,登山那天更是气温高,还有点热,冬季上山,一样汗流浃背,冷衣、大衣、围巾都得挂在腰间。奇怪的是,下山来的那个下午就下起了绵绵细雨,雾也弥漫着整个山间。
黄山,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境内,其中精华部分为154平方公里,号称“五百里黄山”。从杭州出发,车程3个多小时,一路去风景都很奇特,是有别于宝岛。
黃山1000米以上的山峰共有77個,其中命名的有72個山峰(36大峰,36小峰)。黃山三大主峰都在1800米以上:瑰麗高峰——莲花峰,海拔1864米。 平曠高峰——光明顶,海拔1860米。險峻高峰——天都峰,海拔1810米。
黄山松之奇美也是黄山的特点之一,我喜欢看松,山中听松涛声,天地也悠悠,山间的松迎客也邀风,就是那般的坚毅与和善,在石缝间也见壮硕的生长,呈现生命的刚强与随性。
(这株是黑虎松,是十大名松之一,现龄450岁,生于白鹅岭索道站下坡至始信峰岔路口海拔1650米处。苍劲有神!)
“幽梦影”作者,明人张潮说:松下之石宜拙。松也喜欢长在拙而壮的巨石间,黄山松的千姿百态和黄山自然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。黄山松的种子能够被风送到花岗岩的裂缝中去,以无坚不摧、有缝即入的钻劲,在那里发芽、生根、成长。悬崖峭壁纵横堆叠,因为生长环境的贫瘠,造成松树也无法垂直生长,都是弯弯曲曲,或向下生长,也是极尽所能的求生方式度过一生。奇怪吧?深壑幽谷间的黄山松,也都郁郁葱葱,生机勃勃,年岁都很长,百年松、千年松,虽然面对严峻的环境,历风霜雨露却依然永葆青春。
(黄山上的摩岩石刻,也有破坏大自然的美感吧?)
这辈子大概在黄山把松都看尽了,我登山都比一般人慢速,看山看树,还得拍照,遇上一段90度垂直的阶梯,还是要好好保护好自己的痛脚呀!
我的现年67岁的老朋友,也轻易的一起走回来了,那天夜间就回程杭州,我已经完全无法正常的走路,是靠拐杖艰难的回到住榻酒店,晚饭是他们两个代打包回来解决,不过,心情超好。